Hi,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2024新固态这个问题,上汽将于2024量产368wh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2024年4月固态硬盘推荐
2024年4月固态硬盘推荐:寻找性能与价格的最佳平衡点
在选购固态硬盘时,我们常常面临品牌、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抉择。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性价比则是决定最终选择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M.2和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为你带来最实用的资讯。
1.【五星级】宏碁掠夺者GM7000/GM7
- GM7000:美光原厂颗粒,读写速度高达7400MB/s和6400MB/s,性能强大且价格实惠,特别是现在2TB版本性价比更高。
- GM7:无缓存版本,成本更低,宏碁自称为长江存储颗粒,提供满速PCIE4.0体验,2TB价格极具竞争力。
2.【五星级】SOLIDIGM P44 Pro/P41
- P44 Pro:海力士新品牌力作,7000/6500MB/s的读写速度,海力士自家主控和闪存颗粒,旗舰性能。
- P41:新推出的旗舰,同样出色,海力士全自主技术,性价比极高,但需注意区分P41 PLUS。
3.【四星级】三星990 PRO/980 PRO
- 990 PRO:7450/6900MB/s速度,与980 PRO相比性能提升显著,散热和能效也更佳。
- 980 PRO:6代V-NAND闪存,7000/5000MB/s,性价比同样不俗。
-国产致钛品牌,自家闪存颗粒和英韧IG5236主控,7400/5400MB/s性能,支持国产选择,但性价比一般。
对于大容量且追求性价比的用户,PCIe3.0固态值得考虑。
-东芝原厂出品,1700/1600MB/s读写速度,虽然温度控制欠佳,但对台式机用户影响不大。
6.【五星级】英睿达mx500/三星870evo
- mx500:镁光原厂,性能强且价格适中,与西数蓝盘等同级别。
- 870evo:560/530MB/s的顺序读写,升级款860evo,性价比高,是消费级SATA固态中的佼佼者。
在装机时,记得结合你的预算和具体需求来挑选最适合你的固态硬盘。记住,选择不仅仅是性能,还要考虑兼容性和稳定性。希望这份推荐能帮你做出明智的决定。
更多电脑配置建议和选购指南,尽在Gyusang的公众号,点击关注获取更多实用信息。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
二、2024即将上市新款笔记本电脑
2024即将上市的新款笔记本电脑有小新Pro14 13代酷睿版、荣耀MagicBook 14 2024版、惠普星Book Pro 14等等。
该款电脑搭载13代英特尔标压i5 13500H,12核心16线程,最高睿频4.7GHz,通过极客模式性能释放可达65W;经过EVO严苛认证,创作娱乐体验都不错,且标配1TB PCLe4.0 SSD,锐炬Xe核心显卡80EU,频率可达1.45GHz+LPDDR5 5200MHz内存,配备2组高效的多媒体处理引擎,属于性能强劲的一款电脑。
荣耀MagicBook 14处理器第13代英特尔酷睿为i5 13500H标压处理器,12核心16线程,50W性能释放,标配16GB LPDDR5 4800MHz高速内存,PCLe Gen4固态硬盘,有无频闪认证,国家眼科科技中心三重护眼认证,也能做到键鼠共享、通话共享、通知共享、应用连接、荣耀分享等等。
惠普星Book Pro 14搭载新R7 7840H,“Zen4”全新架构,4nm高性能工艺,8核心16线程,单核Max主频5.1GHz,性能释放可达45W;搭载RDNA3架构的AMD Radeon 780M集成显卡,标配32GB LPDDR5 6400MHz高速内存,1TB PCLe Gen4固态硬盘,性能优秀。
1、用途和需求:确定购买笔记本电脑的主要用途,例如办公工作、娱乐、游戏或专业设计。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配置。
2、处理器:选择适合需求的处理器,如Intel Core系列或AMD Ryzen系列,以确保良好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3、内存和存储:选择足够的内存和存储容量。通常8GB RAM适用于一般办公和娱乐需求,16GB或更多RAM适用于专业设计或游戏等高性能需求。
4、显示器:分辨率和尺寸是重要因素。高分辨率提供更清晰的图像,而大尺寸则提供更多的可视区域。
5、显卡:如果需要进行图形密集型任务或者游戏,选购带有独立显卡的笔记本电脑。
三、上汽将于2024量产368wh***kg半固态电池
“相比液态电池,我们(固态电池)未来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成本优势。”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向《电动汽车观察家》表示。
8月22日,上汽集团与其投资入股的清陶能源宣布,二者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单体能量密度达368Wh/kg,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到1083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公里,将于2024年在智己品牌的新车上实现量产。
更重要的是,该368Wh/kg的半固态电池成本与目前三元锂电池成本相当。目前,三元锂电池的成本约为0.86元/Wh。《电动汽车观察家》了解到的信息是终端市场或已卷到了0.6-0.65元/Wh。
而在清陶德计划中,下一代固态电池产品成本将比同等规格的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低10%-30%;2027年问世的第三代产品,将再降本40%。
如此具有颠覆性。清陶会是下一个“宁王”吗?
2024年,量产<420Wh/kg的半固态电池
从量产角度来看,368Wh/kg的能量密度已经相当惊人。
目前,高镍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限在300Wh/kg左右。从系统层来看,搭载于极氪009实现1000公里续航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为255Wh/kg。为实现千公里续航,极氪009的带电量为140kWh。
李峥表示,智己于2024年量产的千公里续航车型带电量约为130kWh左右,将配合800V的高压平台,重量相较同规格的液态电池系统降低了十几公斤。
将在2024年搭载于智己新车的清陶固态电池
已在SOP状态的清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为<420Wh/kg。在材料上,清陶选择用氧化物和聚合物作为第一代固态电解质使用,同时仍采用少量液体浸润的方式解决界面阻抗的问题。目前液体含量为5-15%。第一代半固态电池与锂离子液态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性价比等指标上保持一致。
李峥表示,按照当前电池的材料体系,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支撑的最高能量密度是420Wh/kg,“再高的一些材料选择就会产生不满足客户使用(例如性价比等)的状态。”
此外,固态电池固有的安全性也将推动电动车的安全竞争再上一个台阶。
上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林表示,第一代魔方电池在系统层面实现零爆炸、零燃烧;因由固态电池的出现,第二代魔方电池可以做到电芯级的零爆炸、零燃烧。
李峥表示,一方面在于魔方电池在整车系统层实现了良好的隔热和热传导路径规划实现;另一方面,尽管固态电池确实可以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很大能量,但并不会轻易引燃下面的电池。因为固态电池材料阻燃性能较高,电池耐受温度高。
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只是清陶的开局之作。
按照计划,清陶将在2024年SOP能量密度为400-500Wh/kg的第二代固态电池,含液量小于5%;2027年SOP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第三代全固态电池;
在生产工艺上,三代电池相比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产线,将分别有30%、60%和70%的改变;
在核心技术上,在全陶瓷电解质、金属锂改性图层、界面浸润融合等底层技术外,清陶还同时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关键技术能力。包括:
干压片成型电极片、固态电解质量产涂覆、吨级量产无机固态电解质、正极材料表面均匀包覆、陶瓷补锂、软包电芯大模组集成、方形电芯CTP成组技术等;
从成本上,在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追平液态电池后,后两代电池在规划的基础上,成本相较第一代产品将分别降低20%和40%。
即以目前三元锂电池0.86元/Wh计算,则2027年的清陶全固态电池成本将为0.52元/Wh,达到目前行业内卷到极限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价位。
在清陶看来,固态电池的成本优势首先是基于材料导致的,而随着产业完善和规模化,价格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李峥表示,清陶一代电池选择了氧化物+聚合物的技术路径,第二代固态电池选择了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的路径,利用不同的材料之间的物理性能让电池更致密、阻抗更小。“从半固态到全固态也是工业逐步迭代升级,界面越来越完美的过程,改善无止境。”
如此之高的能量密度,和颇具想象力的成本下探空间,使固态电池“看上去”具备成为锂电池“颠覆者”的潜力,清陶或许能成为下一个“宁王”❓
但事实上,道阻且长。规模化、技术和产业成熟度,是固态电池从概念走向市场必须要迈过的“坎”。目前看来,上汽将扮演着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推手。
2025年,智己、飞凡、荣威、MG将推出多款搭载新一代固态电池(或为清陶第二代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全年销量预计将突破“十万辆级规模”。
在采访现场,上汽官方特别提示是“十万辆级”,而不是“十万辆”。
按照上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至2025年新能源销量将达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70%,即245万辆。
这为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和上汽未来的产品力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想象空间,但新技术的应用,当然也对上汽产品定义和销售服务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另一方面,“尝鲜者”完成固态电池的初期市场教育后,“大佬”是否能够进场摘桃子。
在李峥看来,清陶首先是一个材料公司,同时是一个工厂,“我们本身就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这当中积累的Know How,和从零出发没有固有技术成本,是我们的优势。”
目前,清陶已经完成了固态电池、新材料、自动化装备、电池回收利用四大板块,13家子公司,具备电池研发、设备生产、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回收能力,已投产1.7GWh的固态电池产能,至2025年的计划在建产能为35GWh。
同时,清陶通过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正在快速积累从电芯到整车系统级的量产经验。
例如固态电池体系大多采用软包形态,但在量产论证过程中,清陶和上汽发现软包电池装车时存在焊接、可靠性、稳定性和系统集成销量等问题。因此联合开发了方壳电池,将材料界面致密化的问题在成包前解决。
显然,固态电池对液态电池的“颠覆”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王林在表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是固态电池的天然优势,也是用户需求所在。“只要产业成熟到一定程度,一定能达到这样(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效果,所以我们对固态电池非常有信心,认为一定能够在未来成为能源系统的首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