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美颌龙怎么读这个问题,美颌龙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美颌龙中"颌"读什么
1、美颌龙属(学名:Compsognathus)又称细颚龙、细颈龙、新颚龙、秀颚龙,是一属小型的双足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
2、它约有火鸡的大小,生存于晚侏罗纪提通阶早期的欧洲,约1亿5000万年前。古生物学家已发现两个保存良好的化石,一个于1850年代在德国发现,另一个是在将近一个世纪后于法国发现。
3、美颌龙是几类确知其食性的恐龙之一,在两个标本的体内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在葡萄牙发现的牙齿有可能也属于美颌龙。它的名字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κομψος”(意即美丽)及“γναθος”(意即颚或颌)。
4、德国标本胸腔内的蜥蜴化石,显示美颌龙会捕猎小型的脊椎动物。在1881年,马什研究了这个标本,并认为在美颌龙肚内的小型骨骼是胚胎。但在1903年,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研判这是一头蜥蜴。
5、奥斯特伦姆发现这些化石是属于巴伐利亚蜥(Bavarisaurus),并从它尾巴与四肢的长比例,认定它能快速及灵活地奔跑。从这可推论美颌龙有着锐利视力,并能够迅速的追上这种灵活的蜥蜴。美颌龙肚中的巴伐利亚蜥是完整的,可见它是完整地吞下猎物。法国标本的胃部也有归类不明的蜥蜴或喙头蜥目。
6、在侏罗纪晚期,欧洲是一片干旱及热带的群岛,位于特提斯洋的边缘。发现美颌龙的石灰岩层,源自于海洋生物的壳所生成的方解石。
7、两个发现美颌龙的地点都是座落于海滩与珊瑚礁之间的礁湖。与美颌龙生存于同时代与相同地区的动物,包括始祖鸟、喙嘴龙及翼手龙。发现美颌龙的地层,也发现一些海洋动物的化石,如鱼类、介虫、棘皮动物及海洋软体动物,确定它是栖息在海岸环境。
8、这些地层没有发现美颌龙以外的其他恐龙,可见这小型的恐龙是这些岛上的顶级捕猎动物。
二、恐龙的资料
印化石后,亚历山大作出判断认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确实是行动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约每秒钟1米,与人类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迹表明,它们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过每秒钟2.2米,这与人类快速行走时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较小的,体重在500公斤左右(与赛马大小相近)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印表明,它们能够以每秒钟12米的速度奔跑,这已经超过了人类百米赛跑冠军的最高速度(每秒钟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于赛马的奔跑速度(每秒钟大约15到17米).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肉食性恐龙是以群头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龙.它们都属于兽脚亚目,常常被称为食肉龙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龙靠后肢行走;由于后肢要负荷庞大身躯的重量,因此行动起来可能不怎么快速.它们的头很大,双颚很长,颚骨上整排巨大弯曲的利齿,看起来就像牛排刀边缘的锯齿一样.肉食性恐龙主要以其他恐龙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它们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后肢捕杀猎物,然后再借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帮助,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吃.虚骨龙也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但它们和一般肉食性恐龙完全不同.虚骨龙的体态轻盈,行动敏捷,有一双便于抓取的长手臂和手掌,以及长又窄的颚骨.它们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为食.此外,虚骨龙也常会在大型肉食性恐龙吃饱后,捡剩下的残渣碎屑吃.
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__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___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有些恐龙具备非常奇特的头形,例如头上长出怪异凸出物或骨质突起—它们可能呈现小块,肿块,新月,棘刺或头盔状.这些古怪头形和现生爬行动物,鸟类或哺乳动物身上的特殊构造或鲜艳彩斑一样,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们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异性,吓退敌人或表达自己心情好坏.此外,头部的骨质突起也是防卫或攻击武器,可以当作天然安全帽或坚硬的冲撞工具.众多奇形怪状的头颅中,最别具一格的要数鸭嘴龙类的头.鸭嘴龙是因为拥有宽扁无牙,鸭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白垩纪即将结束时,恐龙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全部消失.就在同时,地球的景观也发生了变化.盘古大陆因为海底的扩展分成了好几块.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许多恐龙生存的低洼地区变成汪洋一片.许多种类的海生动物也灭绝了.此外,原本全年温暖的气候,现在开始变得比较有变化,或比较有季节性.植物的种类也发生了改变,显花植物变得越来越重要.恐龙的灭绝正好让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动物趁机崛起.
___长6米头顶上有两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于奔跑.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全长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冠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胳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胳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对恐龙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帮我们认识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的变迁,地质活动的状况,我们人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甚至还涉及宇宙天体的方方面面呢,怎么样,很有意思吧下面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往下看吧.不过因为有很多好看的图片,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着急哟.
__当你走过商店橱窗,你会不会因为特大号的乐瓶或娇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龙是什麽龙又最长.最大呢
___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要算是细颚龙类,不过鸡大小的恐龙.有些种类体长仅约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则仅仅七十公分!虽然它比鸡体型稍大,但包括长尾巴在内有些恐龙或许比细颚龙还小,但那仅是从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跃足龙,像猫一样大小,有锐爪的肉食兴性动物.较细颚龙与跃足龙要小的,是一些恐龙的幼体:鹦鹉嘴龙的幼体仅仅二十五公分体长,而最近刚孵出原蜥脚类仅仅二十公分长,不比知更鸟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_
__我认为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和肿头龙相比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龙了.它也是角龙类,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饰物,看起来像是锯剩下来的树干留在头骨上._
___重型龙,与梁龙两种大约都达二十七公尺长度.然而可能,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分别长度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___腕龙与南极龙两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但是南极龙可能比较瘦一些,但没有人确切知道.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_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於三叠纪中期,体长约一尺公五
过去,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长约20厘米,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但至今为止,人们只发现了一具这样的骨骼化石,它很有可能是刚孵化出来的幼龙,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的成年龙要算是美颚龙,它的大小与鸡差不多。
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
梁龙大约长达二十七米。然而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长度为:三十五米。
腕龙估算体重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它需要粗壮的四肢来支撑身体。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於三叠纪中期,体长约1.5米,体重可能达到三十公斤。
重爪龙是强壮的肉食性恐龙。它的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恐龙爪。爪的外侧弧线达31厘米长。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成年霸王龙身长可达14米,体重约8吨,是恐龙世界中的霸主。
就身体和大脑的比例来看,锯齿龙的大脑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
奔鸟龙可能是跑的最快的恐龙,时速超过70公里/小时。
已知最大的恐龙是蜥角类的地震龙(暂无资料,欢迎提供),身长约40米,体重达51吨。
植物性的鸭嘴龙类恐龙,大约有960颗牙齿,比任何恐龙都多。
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
高脊龙蛋的直径大约有30厘米。那样大小的蛋可以容纳三点三公升的体积。而蛋壳大约在2厘米厚。
三、早期的恐龙有哪些
恐龙在中生代是一支庞大的家庭,在当时的动物世界居统治地位。
在时间上,恐龙生存1.6亿年之久;在分布上,足迹遍及地球的七大洲。但是,大多数恐龙是在美国、蒙古、中国、加拿大、英格兰和阿根廷发现的。
在美国恐龙发现有64属,居世界之冠。蒙古发现40属,中国发现36属,加拿大发现31属,英国发现26属,阿根廷发现23属。(彼此相似的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同划归一个“属”,如猫、虎、狮、豹等均归猫属,但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种。)大多数恐龙属只有1个种,少数恐龙属有2个或3个种。据统计,目前发现的恐龙属有285个,各有336个。
我们相信这不是地球上曾生活过的恐龙的实际属种数量。还有大量恐龙遗骨深埋地下,尚未发现。也有不少恐龙可能白白在世上走了一趟,死后什么遗物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多德森教授,对如何估计在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的属数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估计,地球上曾有900-1200属的恐龙生存过。但其中仅有一部分为人们发现。而在发现后又被认真发掘和研究过的则寥寥无几。
按多德森的看法,我们已经发现的恐龙属数,大约为实际数量的1/3--1/4。这表明,摆在恐龙专家面前的任务还相当观巨,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恐龙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恐龙属种将会不断地被发现。那许许多多现在榜上无名的恐龙们,只要遗骨尚存,它们就不会被没,总有扬名天下的出头之日
>>>>>中国的恐龙[侏罗纪-早期]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
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锺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
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元骨架分别陈列
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这
个属,体型中等,大约4.5到6公尺体长,具有小巧的头颅及相当长的颈子。前肢
为后肢的三分之二长度,强而有力的前肢推测它能够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时前
肢虽然较后肢稍为纤细,但是推测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离的短程移动。新
近发现到的足印化石证实了这项推论。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躯体上有重
要的功能。它们的牙齿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它的长颈得以觅
食树梢嫩叶为食,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它动物做为餐点副食。
兀龙,原来是在1911年Broom根据南非洲Orange Free省,侏罗纪早期地层
中化石所命名的。这个恐龙属到1976年,经过Galton与Cluver重新描述,他们注
意到其实该化石与发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龙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龙这
一属名取而代之。近蜥龙是一种极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恐龙。19
73年,贵州省108地质小队,自贵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国近蜥龙(兀龙
)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头骨部份。经过研究估算,这种恐龙大约
云南龙是一种较轻型,具有相当硕长头骨的恐龙。下颔略呈圆筒状,具小型的
齿列,牙齿极为怪异。牙齿呈筒状,边缘扁平,好像是凿子一般模样。牙齿尖端
沿一定角度磨蚀形成尖锐的咀嚼面,很类似於蜥脚类恐龙的齿型。黄式云南龙的
标准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脑袋。这件标本在1939年所
发掘,是从禄丰盆地中下部禄丰组的紫红色砂岩中清理出来的。最近,从易门盆
地中陆续又发掘出好几具完整的云南龙骨架。这些精彩的标本正在复元装架,将
中和金沙江龙是发掘自云南省滇中盆地,侏罗纪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脚类恐
龙。赵资奎和其同事们在1970年所采集到的一件不完整骨架。估算体长大约12-1
3公尺。它的牙齿具有原始型蜥脚类的模式,含边缘锯齿状,像是较晚期的蜥脚类
——峨嵋龙,或圆顶龙。但是经详尽研究,金沙江龙应隶属原蜥脚类恐龙。它的
头骨还没有特化,具较窄的上下颔,中央部位较厚重,没有侧腔室,神经弓相当
低。它们或许应该归属到一群演化成较为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群——黑山
武定昆明龙是发掘於亚洲侏罗纪早期的一种原始型态的蜥脚类恐龙。它的头颅
和下颔非常高耸,具有匙状的牙齿;颈部与背部脊椎的侧腔室还没有发展,神经
弓和棘非常高突。而在神经棘与神经弓中明显的保存有后关节突和横关节突膜;
而骨由六个椎骨组成,其要带是为似蜥脚类特徵,而修饰成一块骨板的型式。而
另一方面,昆明龙也具有一些原蜥脚类的特徵,像是厚实的颈椎与背椎的构造。
这群恐龙体长约7.5公尺,颈子相当短,具有四肢极为壮硕以支撑庞重体躯。这具
标本是1954年由技师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采集,而经赵资奎在1985年描述。
董枝明於1991年将其归属到蜀龙科之中。
最近,在近昆明市的晋宁盆地,下部禄丰组地层中发掘了一具几近完美无缺的
兽脚类恐龙骨架。它的面貌与发掘於北美洲,亚里桑那州北方的双棘龙极为神似
。体长大约有5.6公尺,头颅保存良好具有顶部耸起的两个高棘,已经被正式命名
为一个新种——称为中国双棘龙。在禄丰龙动物群中,双棘龙属於一种掠食者动
物。在1987年,昆明博物馆考察队在晋宁县的西阳(?)发掘到二具引人入胜的恐
龙骨骼,显示了双棘龙和云南龙的骨骼纠缠在一起。显然的,两个家伙在争斗中
双双阵亡,同时被完整的埋藏保存在一起。双棘龙或许是一种食腐肉的掠食者,
在其上颚介於前颔骨和颔骨之间接合处有深深的沟槽。前颔骨或许具有窄的勾状
喙,用来咀嚼食物。它的觅食方式推测就像是喜马拉雅的秃鹰,而它适应於吃那
些大型原蜥脚类的死尸。这需要装备有一个窄而勾状的前喙,用来撕裂皮肤和胸
前的皮肤。而羽冠状的头棘,有时呈扇状,则可以撑开内脏胸前的皮肤,免於闭
禄丰滇中龙是一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体长仅约1公尺,发掘自下部禄丰组地
层中红色砂岩,仅有一件不完整的头骨以及一对下颔骨。它形貌非常原始而小型
,头颅纤细,前颔骨上牙齿三到四颗具尖锐的齿冠,像门牙的样子,而第一颗牙
奥氏大地龙是根据一件左侧颔骨具有牙齿的残片而命名的,是一种极为有趣的
小型鸟脚类恐龙。根据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徵与甲龙科极为相近
。笔者经过详细研究大地龙的标本,指出大地龙的牙齿与剑龙类的华阳龙相仿。
现今,大地龙被认为是剑龙类的祖先原型,而推测剑龙族群或许最早起源自亚洲
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
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
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后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
很高耸;而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
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
酋龙是一种大型而原始的蜥脚类,具有一个硕大厚重的脑袋,牙齿很大呈铲状
,颈椎硕长具有分叉的神经棘分布在其后段一直延续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带是典
型的侏罗纪晚期蜥脚类的构造,具有四块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则
呈双平型。酋龙和发掘自澳洲大陆昆士兰地区侏罗纪中期的瑞特龙神似,而和峨
眉龙,马门溪龙相比较则较为原始型。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四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
为:荣县峨眉龙,釜溪峨眉龙,天府峨眉龙与罗泉峨眉龙。其中较天府峨眉龙稍
为小型的荣县峨眉龙发掘自荣县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
由杨锺健与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龙则是巨大型的蜥脚类,估计长度超过20公尺。它硕长的脖子具有1
7块颈椎。最长的颈椎骨较背脊椎长3.5倍。而颈椎的神经棘比蜀龙要低平,侧腔
则较宽广。天府峨眉龙在尾端有一个骨质的尾锤,用来抵御攻击用,其功能就如
汽龙在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是一种活跃敏捷的掠食者,它属於中等体型
的肉食性恐龙,大约3.5公尺长,高可达2公尺。根据发掘的头骨以及部份躯体保
存的骨架复元组装显示了它的牙齿尖锐边缘呈锯齿状,能撕裂生肉。强而有力的
前肢装备有强劲的爪子用来抓持小型猎物或者大型动物坚韧的外皮。这种恐龙的
特徵和侏罗纪其它地区发现的巨龙类非常相近。
在大山铺遗址中两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值得提出:大山铺晓龙与洛氏敏龙。其
中洛氏敏龙是一种小型的法布龙类,它的种名是根据美国地质学家Louderback而
命名的,以纪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发掘到恐龙化石的功迹。敏龙化石是根据
几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头颅而复元的,而更多的残骸从幼体到成年的个体不一
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头骨很小具有小型叶状齿列。而He与Cai在198
3年命名的多齿盐都龙,事实上应归到这一种里。
太白华阳龙属於极为原始型的剑龙类,大约4.5公尺长,头骨非常厚重而狭长
,像楔子状。在头骨上,存在有二到三个眶上骨;同时在颚上有一个小型的眶前
开孔;在大颚上又发育良好的尺骨冠状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个小型后方孔。颚
前排列有六到七颗叶片状小齿。最引人入胜的背脊骨板,从颈项到尾端对称排列
,形状稍异。而在肩部则有一对特大型的骨板。总计大山铺挖掘出12具华阳龙的
个体;完整的两具骨架经过复元装架,分别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市立
华阳龙显然是剑龙类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罗纪中期剑龙家族中最完整
保存的一群。骨架明显的呈现了剑龙的典型特徵,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颈项
以及头颅几乎触地以觅食植物;两排窄而高耸,又极尖锐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苏氏巧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考察队,在1982年於准噶尔盆地采
集到的。它是一种小型的蜥脚类恐龙,推定长度约4.8公尺,颈项短小,颈椎中央
大约是背脊椎的1.2倍长。颈椎与背椎的侧腔非常宽广,神经棘没有分支叉开。位
居克拉玛依地区的恐龙沟单一个遗址就发掘到十七具巧龙个体。显然的,在这片
充满血腥的原野上成群的巧龙争食猎物。而根据形态的进一步分析推断,这群巧
龙可能是未成年的幼体族群。巧龙生存并埋葬的地层是侏罗纪中期的五家湾组岩
石,主要出露在准噶尔盆地东北方的将军庙与克拉玛依地区。地层厚度达400公尺
,是由黄灰色及紫红色的泥岩,页岩与砂岩构成。在最底部含有黄绿到灰色的砾
石层,在顶部则盖上红色泥岩与黄绿色页岩、砂岩。在1987年夏季,中加恐龙考
察队重返五家湾组岩层,结果无功而返,仅仅发掘到少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残片
,两颗蜥脚类恐龙牙齿,以及许多意想不到的龟鳖类化石。这些化石与早先发掘
到的恐龙化石正由中加恐龙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中。
将军庙单脊龙是一种异特龙类,头顶上具有发育良好高耸的脊冠。这具完整的
标本是1984年从五加湾组岩石中发掘的,位居将军庙地点出土。正由Currie与赵
恐龙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恐龙”一词是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译,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大灭绝中脱颖而出,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K恐爪龙类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水陆两栖动物群。
恐龙(不包含鸟类)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有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恐龙在生活了1.6亿年后走向灭绝
关于美颌龙怎么读和美颌龙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