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发展2024(板块划分)

板块发展2024(板块划分)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板块发展2024,板块划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上汽将于2024量产368wh/kg半固态电池

“相比液态电池,我们(固态电池)未来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成本优势。”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向《电动汽车观察家》表示。

8月22日,上汽集团与其投资入股的清陶能源宣布,二者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单体能量密度达368Wh/kg,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到1083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公里,将于2024年在智己品牌的新车上实现量产。

更重要的是,该368Wh/kg的半固态电池成本与目前三元锂电池成本相当。目前,三元锂电池的成本约为0.86元/Wh。《电动汽车观察家》了解到的信息是终端市场或已卷到了0.6-0.65元/Wh。

而在清陶德计划中,下一代固态电池产品成本将比同等规格的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低10%-30%;2027年问世的第三代产品,将再降本40%。

如此具有颠覆性。清陶会是下一个“宁王”吗?

2024年,量产<420Wh/kg的半固态电池

从量产角度来看,368Wh/kg的能量密度已经相当惊人。

目前,高镍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限在300Wh/kg左右。从系统层来看,搭载于极氪009实现1000公里续航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为255Wh/kg。为实现千公里续航,极氪009的带电量为140kWh。

李峥表示,智己于2024年量产的千公里续航车型带电量约为130kWh左右,将配合800V的高压平台,重量相较同规格的液态电池系统降低了十几公斤。

将在2024年搭载于智己新车的清陶固态电池

已在SOP状态的清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为<420Wh/kg。在材料上,清陶选择用氧化物和聚合物作为第一代固态电解质使用,同时仍采用少量液体浸润的方式解决界面阻抗的问题。目前液体含量为5-15%。第一代半固态电池与锂离子液态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性价比等指标上保持一致。

李峥表示,按照当前电池的材料体系,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支撑的最高能量密度是420Wh/kg,“再高的一些材料选择就会产生不满足客户使用(例如性价比等)的状态。”

此外,固态电池固有的安全性也将推动电动车的安全竞争再上一个台阶。

上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林表示,第一代魔方电池在系统层面实现零爆炸、零燃烧;因由固态电池的出现,第二代魔方电池可以做到电芯级的零爆炸、零燃烧。

李峥表示,一方面在于魔方电池在整车系统层实现了良好的隔热和热传导路径规划实现;另一方面,尽管固态电池确实可以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很大能量,但并不会轻易引燃下面的电池。因为固态电池材料阻燃性能较高,电池耐受温度高。

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只是清陶的开局之作。

按照计划,清陶将在2024年SOP能量密度为400-500Wh/kg的第二代固态电池,含液量小于5%;2027年SOP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第三代全固态电池;

在生产工艺上,三代电池相比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产线,将分别有30%、60%和70%的改变;

在核心技术上,在全陶瓷电解质、金属锂改性图层、界面浸润融合等底层技术外,清陶还同时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关键技术能力。包括:

干压片成型电极片、固态电解质量产涂覆、吨级量产无机固态电解质、正极材料表面均匀包覆、陶瓷补锂、软包电芯大模组集成、方形电芯CTP成组技术等;

从成本上,在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追平液态电池后,后两代电池在规划的基础上,成本相较第一代产品将分别降低20%和40%。

即以目前三元锂电池0.86元/Wh计算,则2027年的清陶全固态电池成本将为0.52元/Wh,达到目前行业内卷到极限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价位。

在清陶看来,固态电池的成本优势首先是基于材料导致的,而随着产业完善和规模化,价格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李峥表示,清陶一代电池选择了氧化物+聚合物的技术路径,第二代固态电池选择了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的路径,利用不同的材料之间的物理性能让电池更致密、阻抗更小。“从半固态到全固态也是工业逐步迭代升级,界面越来越完美的过程,改善无止境。”

如此之高的能量密度,和颇具想象力的成本下探空间,使固态电池“看上去”具备成为锂电池“颠覆者”的潜力,清陶或许能成为下一个“宁王”❓

但事实上,道阻且长。规模化、技术和产业成熟度,是固态电池从概念走向市场必须要迈过的“坎”。目前看来,上汽将扮演着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推手。

2025年,智己、飞凡、荣威、MG将推出多款搭载新一代固态电池(或为清陶第二代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全年销量预计将突破“十万辆级规模”。

在采访现场,上汽官方特别提示是“十万辆级”,而不是“十万辆”。

按照上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至2025年新能源销量将达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70%,即245万辆。

这为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和上汽未来的产品力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想象空间,但新技术的应用,当然也对上汽产品定义和销售服务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另一方面,“尝鲜者”完成固态电池的初期市场教育后,“大佬”是否能够进场摘桃子。

在李峥看来,清陶首先是一个材料公司,同时是一个工厂,“我们本身就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这当中积累的Know How,和从零出发没有固有技术成本,是我们的优势。”

目前,清陶已经完成了固态电池、新材料、自动化装备、电池回收利用四大板块,13家子公司,具备电池研发、设备生产、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回收能力,已投产1.7GWh的固态电池产能,至2025年的计划在建产能为35GWh。

同时,清陶通过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正在快速积累从电芯到整车系统级的量产经验。

例如固态电池体系大多采用软包形态,但在量产论证过程中,清陶和上汽发现软包电池装车时存在焊接、可靠性、稳定性和系统集成销量等问题。因此联合开发了方壳电池,将材料界面致密化的问题在成包前解决。

显然,固态电池对液态电池的“颠覆”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王林在表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是固态电池的天然优势,也是用户需求所在。“只要产业成熟到一定程度,一定能达到这样(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效果,所以我们对固态电池非常有信心,认为一定能够在未来成为能源系统的首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二、【汽车人】2024首周下跌,港股汽车板块踏上挑战之路

2024年首周,港股汽车板块下跌,今年如果成交量再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024年开年,全球股市均大幅走低。

第一周(2024年1日-7日),港股共四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下跌3.00%,国企指数下跌2.80%,恒生科技指数下跌4.57%。

原因在于:美联储的鹰派纪要曝光,美元利率峰值时间不但可能超预期,且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了纳斯达克指数高位崩盘,也令港股遭受到了巨大冲击。

板块方面,传统能源和银行股涨幅居前;AI、新能源汽车、科技、生物医药等板块跌幅居前。

汽车板块本周下跌5.13%,基本吞掉了2023年最后一周的涨幅,周成交额152亿港元,为过去13周的次低。乘用车企全部收跌,无一幸免,其中新势力跌幅居前。

跌幅靠前个股有:蔚来周跌13.18%、理想汽车周跌8.29%、长城汽车周跌7.69%、北京汽车周跌7.46%、零跑汽车周跌7.14%、小鹏汽车周跌7.05%。

商用车企表现较好,潍柴动力周涨4.55%,中国重汽以0.00%的变动收平。

消息面上,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二的速腾聚创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资9.85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上市公司第一股。在IPO前,速腾聚创获得菜鸟、昆仲资本、中国移动等机构的多轮融资,同时得到吉利、北汽、广汽和比亚迪等汽车公司的投资。

本周,多家汽车品牌公布了2023年全年销量,除比亚迪超额完成300万辆销售目标外,其它车企也纷纷刷新记录。

长安汽车2023全年销量超过25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超47万辆,自主品牌海外销超过23万辆。广汽传祺2023全年销量40.65万辆,同比增长12.1%;MPV系列成为销量龙头,全年累销16.41万辆,同比增长59%。

随着车企销量创新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稳步增长,出口也创下新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全年汽车产销约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900万辆,汽车出口接近500万辆。

然而,这并未能在股市上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方面,受金融环境制约,恒生指数经历超过30个月的调整周期,成为港股近15年来最漫长的调整,汽车板块的表现则是“矮子里拔将军”;另一方面,资本普遍对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内卷表达担忧——尽管销量创新高,但盈利预期并不乐观。

受全球资本流动、美国银行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港股主要指数在2023年普遍下跌。

具体而言,恒生指数从2023年开年的19570点下跌至年末的17047点,累计下跌13.69%;恒生科技指数下跌8.83%,至3764点;国企指数下跌13.97%,至5768点。

自2018年触及历史高位33484点以来,恒指除2019年有所上涨外,已经连续4年下跌(2020年-2023年),近五年累计跌幅约为49%。

2023年,传统能源板块成为全年表现最佳的行业,涨幅为19.8%;而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则为最差,下跌30.9%。港股汽车板块表现较好,累计上涨8.81%,但这是因为2022年大跌49.80%。

成交量方面,恒指2023年全年成交额为25.487万亿港元,连续三年下滑。相较之下,A股2023年全年两市成交额为211.6万亿人民币。

2021年-2023年,汽车板块的成交额分别为2021年1.81万亿港元、2022年1.36万亿港元和2023年1.17万亿港元(不包括小米集团),同比分别下降24.8%和13.97%。

2023年,南向资金净买入规模大约3188.4亿港元,较2022年(3863亿港元)同比下滑17.46%。然而,南向资金并不倾向于汽车板块,买入榜排名前十的行业没有汽车股。相反,前十大汽车个股,比亚迪股份、吉利汽车、理想汽车和小米集团等均在卖出榜单之中。

此外,港股公司回购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有199家公司回购股份,总额达1263.26亿港元,较2022年的1049亿港元增加20%。这是第三年回购增加,2021年、2022年、2023年的回购额分别为381亿港元、1049亿港元、1263亿港元。

港股回购之最是腾讯控股,2023年回购了494.33亿港元;友邦保险和汇丰控股分别以284.09亿港元和214.76亿港元排名第二和第三;长城汽车和长实集团分别以21.98亿港元和19.69亿港元排名第四和第五。此外,回购额超过10亿港元的公司还包括中国石化、小米集团、快手、东风集团等。

从时间线看,2023年上半年,美国地区银行危机和美联储利率前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港股的信心;下半年,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担忧,加剧了市场的下跌。

汽车板块则有些不同。由于港股汽车板块市值前四的车企(比亚迪股份、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占据了整个板块的大半江山,尤其是前两家的占比近半,该板块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受这四家头部车企的影响。

1月份汽车板块大涨17.65%,2月份受价格影响下跌13.59%,3月份反弹7.09%,4月和5月分别下跌6.55%和6.78%。

6月和7月由于车市销量回暖,分别上涨了16.47%和17.83%,7月份汽车板块的涨势达到了全年的顶峰。8月-11月由于整体环境偏弱,连跌了四个月。12月微幅反弹了0.71%。2023年全年汽车板块累计上涨8.81%。

以下是一些汽车板块中涨跌居前的公司及其年涨跌幅:

理想汽车是推动汽车板块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尽管行业竞争激烈,但其在财务和市场方面表现稳健,较高的单车均价和稳健的市场增速,使得投资者对其有较高的预期。

比亚迪股份虽然遭到巴菲特的抛售,但全年仍以涨幅收尾。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导者,其12月销量超过30万辆,占据了新能源市场的三分之一,完成了全年目标。

吉利和长城在自主品牌中表现出色,前者是少数完成全年目标的车企,而后者在新能源领域后发而先至。但与头部车企相比,这两家车企未能引起大机构的关注。

作为新势力中的技术派,小鹏和零跑吸引了大量跨国投资,销量维持在2万辆左右,股价表现积极。

蔚来作为新势力中的龙头,由于12月未推出新车且避免价格战,销量为1.8万辆。尽管如此,蔚来融资能力独特,中东资本战略投资使其仍有一定资源。

小米汽车虽未正式交付,但市场预期小米将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创新与活力,小米集团的股价在年底持续上涨。

华晨中国涨幅靠前的主要原因是华晨宝马仍然是“现金牛”。一旦公司完成重组,剥离坏资产,许多投资者认为凭借宝马的利润和分红,该股仍具不俗价值。

2023年商用车行业摆脱熊市,步入增长周期的转折年。潍柴动力和中国重汽等头部商用车企业业务明显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天燃气动力)重卡和发动机销量暴增,海外市场也增势良好。

恒大汽车、五菱汽车和车市科技因股价不足1港元,被戏称为“仙股”。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不交易此类股票,导致成交量极低,甚至可能无人问津。这是港股的独特现象,也是香港股市的问题。

放眼2024,港股的调整之路仍然存在困难。

自1992年至今,恒生指数经历9次大幅调整,平均每次调整244个交易日,平均跌幅达43.75%。然而,2021年以来的下调,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PE的估值创下近五年来的低点。这也意味着,港股呈现出了显著折价。以价值来看,是最有性价比的市场,也是南向资金源源不断抄底的主因。但它的问题同样一目了然。

美联储年初的鹰派纪要,意味着高利率和美元的流出仍会在相当的时间内影响着香港股市。

本轮港股的持续低迷,同时伴随着流动性的不断降低。而流动性匮乏导致的问题之一就是个股的分化。

港股成交量仅为A股的十分之一左右,使得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更愿意选择流动性充裕的股票进行交易。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如比亚迪股份和理想汽车的日成交额可达10亿港元左右,而车市科技在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额仅为3904港元,相当于一台PS5的售价。

机构投资者青睐的股票将享有流动性溢价,如比亚迪以及新势力车企。而缺乏流动性支持的股票,尤其是国有车企的股价则持续低迷。

行业领导地位、科技创新标签,以及股权结构,是决定股票进入机构投资者名单的关键因素。

新势力车企如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之所以受到机构投资者青睐,更先进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尽管这些新势力车企的销量和业绩不及传统车企,但凭借充足的交易量和大股东的灵活交易策略,使它们的市值远超传统车企。

传统车企也都看在眼里,希望能通过新能源业务或全新品牌在香港独立上市,使股权结构更加现代化。然而,投资者能否接纳这样的变革,仍需进一步观察。

一是美元涨跌周期;二是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三是国际形势。目前,前两者已在港股充分反映悲观预期,后者则较难预测。

多数金融机构预计,外部因素对港股的影响将有望改善。香港作为离岸金融市场,其流动性和投资风险偏好受全球宏观环境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港股有着重要影响。虽然近期美联储鹰派势头再起,但美元触顶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元必然在2024年发生转折,剩下只是时间的预期问题。

此外,随着南向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港股,以及人民币柜台交易的开启,令人民币资本在港股市场持股市值不断增长,话语权逐步增强。

因此,多数机构看好2024年港股表现。

国信证券预测,2024年恒生指数将在16000点至23000点之间波动,并维持超配评级。银河证券认为,如果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缓解、中美关系改善,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将有助于推动估值较低的港股反弹,特别是先前外资流出较大的行业。平安证券建议关注科技创新、景气修复和高股息三个方向,认为它们具备潜在的投资吸引力。中金公司建议继续采用哑铃型配置策略,关注稳定现金流、高端科技升级和出海等主线。

虽然对未来市场的预测难度较大,但相较于2023年,2024年市场预期已经降低,从逻辑和概率上看,2024年的情景大概率会更好。从经济内生情况来看,2024年有底部筑稳和修复的可能性,估值、筹码结构等方面较过去几年有所好转,为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2023年的港股汽车板块,新旧势力车企的角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新势力车企凭借技术创新和资本青睐迅速崛起,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后来居上,也希望能将其独立上市,这或将成为2024年港股市场的一大看点。

第三,AI赋能智能汽车产业,带动港股的发展。

投资者当前非常关注AI赋能其它产业共同催生的创新性机遇,智能汽车产业最有希望拔得头筹。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终于在2023年走向了大模型时代,其中ChatGPT的问世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变革的重要变量。马斯克在近期表示,相比车企,<a class="baikekeyl" href="htt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三、养老金并轨时间2024年企业缴纳

2024年后,养老金并轨10年过渡期结束,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金的计算方式统一,虽然养老金差距会有所缩小,但并不能扭转养老金差距大的现实。主要原因是 01,事业单位在养老金并轨后,缴纳了职业年金,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能够多领一份钱。 02,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年限普遍高于企业职工,因此退休后的养老金也普遍较高! 03,事业单位退休后的统筹后待遇,也就是一般说的福利,也会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企业退休人员一般没有退休后统筹待遇!因此来看,缩小企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换言之,2024年之后,同一地区,在同等条件下,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企业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因为计算方法一样,退休后领的数目将是一样的。这就是说,2024年以后养老金计算方式的统一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退休待遇的相对公平,但由于两类人员在退休前工资待遇存在差距,缴费基数不同,福利待遇有高低,不可避免会出现退休后的待遇差距,只不过差距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这是无法改变的。

2014年10月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就已经初步并轨了。

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退休人员被分为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类群体,按照“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分别对待。

其中改革之前就已经退休的“老人”没有任何影响,按照现有待遇继续发放养老金,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

改革之后参加工作的“新人”按照新机制发放待遇,他们正常感知不到影响,因为离他们退休的时间还有好几十年。

而对于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群体,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身处改革漩涡中心的他们,养老金肯定不能够再按照老办法发放,但是因为实际缴费年限短,也不能直接按照新办法计算。

所谓并轨养老金,就是取消双轨制养老金,使企业退休人员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有一样同等权利的养老金待遇,从养老金的收缴到发放到数额方面都能够彼此相当,做到公平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四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首先我们来了解目前我国养老金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实行的是双轨制,即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的收缴、退休核准、退休金发放及标准都是由人社部门下属的企保部门负责。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的收缴、退休金发放由财政部门负责。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可拿到在职工资的80%至90%,而企业职工退休后只能领到在职工资的40%至60%,退休工资差距较大。

3.关于公务员养老金并轨。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到,就是改变目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双轨制现状,实行并轨。

4.即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员工,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退休核定和退休金发放及标准都实行统一管理,主要就是将公务员养老保险并入到社会养老金体系中,并轨后无论从体系上、模式上还是缴费公式上,两大板块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将一致。

5.养老金并轨能够缩小养老金缺口,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先去补养老金空账,再来提高所有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社会上对养老“双轨制”议论颇多。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正研究顶层设计方案胡晓义表示,“并轨”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实际的推进,要考虑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另一方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所以,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目前,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方案成熟后,所涉及的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OK,小编就写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杂粮煎饼锅粘不住面糊(杂粮煎饼的面糊怎么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