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纪录片《打工》,以及看纪录片的好处有哪些纪录片有什么优点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假如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看纪录片的好处有哪些纪录片有什么优点
1、真实。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2、好的电影是将一个好的故事带给观者的;而一个好的纪录片是为我们展开了历史的画卷,让我们自己去领阅独特的文化和自我的反思的。
3、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初步的得出一些结论,纪录片能带给我们一些关于民族的文化和对人类自己的反思的作用。
4、就如“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个记录片,讲述的是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我们饮食的起源,让我们知其根本,探其来源。
5、还有的就是一些对我们人类自己行为的一些反思,像什么关于东北豹的纪录片,在自己和孩子都被猎人逮住了之后,宁可自己咬死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让它活在枷锁之下,是一种严格的母爱,更能彰显我们人类行为的龌龊了吗?
6、记录片是记实的,它就像是一根细小的绣花针,时时刻刻得刺痛我们的皮肤,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探究其真相。
二、看记录片有什么用
1、可以用另一种视角来看世界,个人推荐《跟着书本去旅行》
2、《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3、《跟着书本去旅行》不仅线索来自课本,让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游历也是一大特色。在甘肃阳关的那一期节目中,男同学们穿上古装,扮演守阳关的官兵;女同学要获取关牒、递交关书、接受查验,按照古代真实的通关流程才能"出关"。通过这种高度仪式感的环节,让学生们体验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4、链接:
三、看纪录片的好处和坏处
1、提供知识和启示:纪录片通常以真实的故事、历史或事件为背景,可以为观众提供新的知识和启示,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2、增强教育效果:纪录片可以在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历史、文化、科学、环保等领域。通过观看纪录片,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激发思考和讨论:纪录片通常探讨一些社会问题或人生价值观,可以激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4、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纪录片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体验,让观众享受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益处。
5、可能存在主观性:纪录片虽然以真实事件为背景,但由于制作人的个人偏见、编排和切割的不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不同的观众可能对同一部纪录片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6、可能存在虚假信息: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有可能受到制作人的意图和诱导,有时可能夹杂虚假信息或对事实的歪曲,需要观众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
7、可能存在情感冲击:有些纪录片探讨一些具有争议性或敏感性的话题,可能会对观众产生情感冲击或心理刺激,需要观众谨慎观看和调整心态。
8、可能存在信息过载:纪录片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和细节,有时会导致观众信息过载和疲劳,需要观众自我调整和把握观看量。
四、纪录片有什么优点
1、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2、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3、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
4、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
6、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7、依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可以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8、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9、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10、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11、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12、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13、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
14、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15、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16、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17、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18、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
19、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20、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21、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五、看纪录片的好处是什么
1、可以用另一种视角来看世界,个人推荐《跟着书本去旅行》
2、《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3、《跟着书本去旅行》不仅线索来自课本,让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游历也是一大特色。在甘肃阳关的那一期节目中,男同学们穿上古装,扮演守阳关的官兵;女同学要获取关牒、递交关书、接受查验,按照古代真实的通关流程才能"出关"。通过这种高度仪式感的环节,让学生们体验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4、链接: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