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白沙起义纪念碑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陈白沙纪念馆的人物简介,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白沙起义纪念碑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陈白沙纪念馆的人物简介
1、历史上岭南地区被称为南蛮之地,陈白沙是岭南地区唯一获准进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孔庙)朝拜的文人,故称作为“岭南第一人”。
2、陈白沙(1428—1500年),明代著名的自然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生命科学家,岭南古琴第一人。他开启明儒心学先河,创立了“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学贵知疑“的”白沙学说”或称“江门学派”。陈白沙原名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新会县(今属江门市新会区)都会村。是处士陈乐芸的遗腹子,其母是节妇林氏。
3、宣德三年九月,陈乐芸病逝,享年二十七岁,殁后约一月,陈献章才出世,兄陈献文,时五岁,母林氏,时二十四岁。陈献章十岁时,其母林氏效孟母择邻而居的典故,举家从都会村迁至白沙村,后陈献章在白沙村讲学并扬名于世,学界咸称取为白沙先生。
4、陈献章自幼聪颖好学,得贤母林氏的悉心教育抚养,能诗善文,且志存高远,弱冠便充色庠生,二十岁时参加乡试,中第九名举人。二十一岁参加戊辰会试,中副榜进士。告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再次参加会试,落第。二十七岁时,陈献章尽弃举子业,另觅蹊径,寻求做作圣之道,前往江西拜著名学者吴与弼为师,探究伊洛渊源。得吴与弼(康斋先生)鞭策,发奋向上。二十八岁时,便回到白沙村,修筑春阳台,足不出户,遍览古今典籍,并令家人每天从窗外端进饭菜,草草用餐,谓之“穴壁馈餐”,困极,则以清水洗脸濯足,如是者过了一两年,学问上仍无头绪,而由于日夕苦读其中,身体也差不多累垮了。他这种死读书的方法,当然是仍未有所得,也就是此心与此理并未吻合。所幸的是,白沙先生觉醒到迷途未远,于是乎舍繁取约,唯在静坐,从静坐中养成端倪。“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遂“洗之以长风,荡之以大波”,于是尽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最终创立“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学贵知疑,学贵自得”的江门学派,以道德显天下。白沙先生倡行教育兴国,他说:“世间美恶存乎人,人之贤否存乎教。”“自古有国有家者,未始不以兴学育才为务。”设小庐山书院,传授学业。奉行孔圣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学业,贫富贵贱,才不才共之,无此择于其人。”“出其门者,多以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所激远也。历任明朝礼部、吏部、兵部尚书的湛若水,便是师承白沙先生,更因他在白沙先生“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的学说上,更进一步提出“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深得白沙先生的赞赏。白沙先生临终前将其讲学之所钓鱼台,交与湛若水收执,以示衣钵相传。白沙先生善于写诗,讲学时亦往往寓教于诗,称为“诗教”。白沙诗善于抒发自然之心胸,绝无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之弊端,时与翰院派诗人庄定山齐名,称南陈北庄。白沙先生在三十九岁那年,曾游太学,祭酒官邢让为试其才,命白沙先生和诗一首,白沙先生遂作“和杨龟山今日不再得诗”,邢让大为赞赏,连呼“龟山不如也”。白沙先生扬名于朝,一时间朝中争相与之同游。白沙先生在五十六岁那年,受荐入京,京城传为圣人复出。白沙先生因母病,向成化皇帝乞疏终养,恩准,朝廷并授以翰林院检讨之职,亲终疾愈仍未来供职。白沙先生谢恩南归。至弘治十三年,给事中吴世忠再荐尚书王某、侍郎刘某、祭酒谢某及白沙先生等八人入朝供职,任命书将到,白沙先生已于是年二月初十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5、陈白沙先生在江门的遗迹很多,除“楚云台”、“春阳台”、“庐山书院”、“嘉会楼”等早已湮没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楼”、“贞节碑坊”等,均为明代建筑。其中贞节牌坊且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钓台故址”、“白沙公园”等纪念建筑物。
二、陈白沙纪念馆的布局展示
1、该馆以建于明代的白沙祠和木石牌楼(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轴,正前方是白沙先生铜像广场和陈白沙纪念馆的新建牌楼。牌楼内的用地范围均以围墙围绕。白沙祠前的东西两侧,建有书画廊和碑廊,还有怀沙亭、讲学亭、文献亭、嘉会楼、旅游服务部以及荷花池、泮池等园林式建筑。
2、白沙祠的东侧,是陈白沙事迹陈列室的三个展区,常年展出陈白沙的事迹及墨宝等名片。距白沙祠东北角约50米处,是一个建于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的陈白沙父母合葬墓,墓碑石白沙先生用茅龙笔书写的。四周松柏长青。白沙祠的西侧,保留了白沙故里的若干旧民居,民居内按民俗风貌布置居室家具,开辟为民俗展区,供游客参观。在白沙故里的北端,建有小庐山碑亭及观景长廊。绿草如茵,竹影婆娑,现已成为江门市民喜爱参观游览的江门市历史文化景点。
三、陈白沙的故事
陈献章是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的小庐山下,故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陈献章出生于小康之家。祖父名永盛,号渭川,“不省世事,好读老氏书,”父亲名琮,号乐芸居士,善吟诗作赋,喜过隐居生活,27岁便英年早逝。
母亲林氏,24岁丧夫,生下遗腹子陈献章后,抚育孤儿,操持家事,终生守节。献章幼时,体弱多病,自称“无岁不病,至于九岁,以乳代哺”,特殊的家庭环境,使陈献章对母亲特别孝顺。
天下母子之爱虽一,未有如臣母忧臣之至、念臣之深也。”“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已衰,心有为而力不逮,虽欲效分寸于旦夕,岂复有所措哉!”(《乞终养疏》)
陈献章年少警敏,读书一览成诵,而且勤奋好学,19岁应广东乡试,考得第九名举人,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中国古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读书。后来,虽然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但陈献章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
27岁那年,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原名吴与弼),学识造诣很高深,读透了朱熹编辑的《伊洛洲源录》之后,还精究宋、明理学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复孔、孟之传。陈白沙为了拜访名师,不怕长途跋涉,越庚岭,过梅关,抵达赣州(今江西省)。
从此,陈白沙一心隐居,专心读书,足不出户。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家人就在墙壁凿了个洞,饮食衣服,均由此洞递进。
白沙村面临蓬江,后枕小庐山,村前村后,青葵筱竹,随风摇曳,风光旖旎。村外有条天沙河,河里有不少晶莹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
陈献章隐居春阳台苦读经典著作,探讨先人哲理,寒来暑往,秋去春来,正是:野鸟飞窗静,春归蝶未知;蝉鸣风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经不觉,整整度过了十个年头。
陈献章经过十年苦学,静坐冥思,舍繁取约,把握心与理吻合的关键,学问与修养,获得飞跃的进步。 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陈献章决定在春阳台设馆教学。这消息一传开,近者乡村,远者邻邑,学生慕名而来,其门如市,白沙村顿时热闹起来。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一、先静坐,后读书;二、多自学,少灌输;三、勤思考,取精义;四、重疑问,求真知;五、诗引教,哲入诗。
开学以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勤恳用功,但亦有个别沾染了酒色、浪荡和懒惰的,陈献章就编了《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几首诗歌给学生诵读,作为座右铭。诸弟子,听训诲:日就月将莫懒怠。举笔从头写一篇,贴向座右为警诫。
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以自然之学为本,其诗的格调清高,淡逸潇洒,悠然自得,有陶渊明、邵康节、周濂溪、程明道的涵理深邃的风范。虽匹夫匹妇,胸中已有全经,此风雅之渊源也。”陈白沙好以诗论道,蔚为诗教,此其诗学之最大特色。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终评谓“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唐张九龄)诗,以道为诗,自白沙始”。陈白沙的诗句,多涵哲理,后世学者为研究陈白沙的理学思想,多从其诗作的一鳞半爪中探索出来。
1466年,陈献章接到顺德县钱溥一封信,规劝他趁新任皇帝复礼施教,整顿朝纲,考取功名,为社稷效力。于是决定再上京师,复游太学。时年陈献章38岁。
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是祭酒邢让。他原来同陈献章一起参加1448年(戊辰)科考,陈白沙考得副榜(等于备取生),邢让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当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实录,刚刚升为国子监祭酒。邢让有意考试陈献章的学问,让他作首《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
诗成之后,朝中一班有志学问的文臣学士,赞叹不已,争相传诵。邢让称赞陈献章为真儒复出,遂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献章到部里当司吏。后来,陈献章果然接到任职的官谕,但却是吏部衙门当个日捧案牍、抄缮校核、封发递送的低级小吏。
最后,写了一份《乞终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皇帝被《乞终养疏》那篇文章感动了,觉得陈献章不但学问好,而且孝义堪嘉,准许他回归养母,还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陈献章一生安贫乐道。“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浅白的诗文,表露了一代学人的心迹。由于多次科举不第,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陈白沙是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他的后人也多选择务农,而没有走上科举功名之路。”
陈献章返回新会,与老母妻儿及兄长献文共叙天伦之乐。从此,陈献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这时候,陈献章的名声远播,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入学受教。陈献章设教十余年,不少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岭南学派”亦于此形成。
陈献章一生清贫,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每月送米一石,他坚辞不受,说自己“有田二顷,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绝。以后,陈献章就一直隐居,侍奉老母,继续致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
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卒赠太师的名臣梁储,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其它弟子有林光、张诩、贺钦、邹智、陈茂烈、何维柏、叶梦熊、陈吾德、李承箕、林缉熙、张廷实、容一之、罗服周、潘汉、叶宏、谢佑、林廷瓛等。
陈献章提出了著名的“贵疑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陈献章虽然是大学问家,却擅长“诗教”,时与弟子吟诗唱和。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平实动人。
关于本次白沙起义纪念碑和陈白沙纪念馆的人物简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假设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