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白附片的正确煎煮方法,以及附片的正确煎煮方法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附片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附片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以及附片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附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禁忌?2、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关于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3、吃附片禁忌_吃附片的好处和禁忌4、附子的饮食禁忌_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禁忌?附子功效与作用: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为双酯型乌头碱,中毒表现主要为口唇发麻,头晕、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呼吸急促、心慌胸闷、汗出肢冷、四肢麻木、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等。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附子呈圆锥形,长4~175px,直径3~125px。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附子虽好易中毒,别乱吃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关于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1、强心: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而增强心肌收缩力,通过其强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环功能,从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
有效成分为非生物碱成分,煎煮后一般不破坏,仍保留强心作用。
2、镇痛:乌头碱的分解物,作用于人体后,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对黏膜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故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局麻作用。
3、抗炎:对实验性关节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4、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熟附片的煎剂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减少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
5、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且需要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用药,适当用量,过犹不及;
(2)因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有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吃附片禁忌_吃附片的好处和禁忌附片,属温里药,性味大辛、大热,有毒。
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之功效。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吃附片禁忌,供大家阅读!
附片为乌头块根炮制后的成品,还有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附片的功效是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温阳逐寒,附片的作用是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
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梢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躁、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
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
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
所以说,吃附片是有禁忌的,你可不能乱用哦。
由于附片是有一定毒性的,因此,如果你吃附片过量或者食用方法不正确,就都会让你的体内产生毒素,进而损伤健康。
一定要记住附片不能乱吃,要在医嘱下科学服用哦。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胆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
)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胆巴水浸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
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梢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躁、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
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
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
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
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弁铊m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__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__,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
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_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附子的饮食禁忌_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以及广泛的使用,科学的服用对身体的好处有很多。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附子的饮食禁忌,希望对你有用!
专家告诉我们,附子本身所含有的毒性并不小,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否则有可能小命不保。
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就是乌头碱了,这种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毒性将会降低。
想要去除掉大量的附子毒性,那么就需要将附子放在大约120摄氏度中的开水中煎煮四十分钟,这样毒性才能够下降到身体所可以承受的程度。
另外室温以及寒冷天气中的附子毒性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认为寒冷的温度能够降低附子中含有的毒性。
一般情况下,服用附子中毒的第一步是神经中毒,这个时候身体出现了口舌发麻甚至是全身发麻的情况,并且精神上也感觉到头晕头痛以及神志不清的情况,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以及双目失明,对健康非常的不利。
消化系统中毒的症状则表现为腹泻腹痛、肠鸣以及恶心想吐等。
循环系统中毒则是表现为血压下降以及心率不正常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循环呼吸衰竭以及心率失常的情况,严重则会导致死亡。
如果身体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如果是比较早期的中毒,可以输入葡萄糖水等,一定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同时保温工作也需要进行。
怀孕期间的女性以及月经期间的女性都不适合服用附子。
除此之外,体质属于阴虚阳热以及真假热患者也不应该服用附子,避免不舒服症状加重。
如果你身体的肌肤出现了破溃的情况,也不应该服用附子。
在服用附子的过程中,还应该适量的加入一些甘草以及干姜,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毒性。
不过千万不能够和麻黄以及白酒一起服用,否则附子的毒性将大大增强,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将附子和其他中药材一起搭配的时候,白芨、贝母、瓜萎、半夏以及恶蜈蚣、白蔹等药材都不能够加入,避免出现中毒。
第五:附子泡水的时候不应该加入冷水
附子在煎煮以及泡水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加入冷水,这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附子泡水喝的错误。
如果是含有附子的药方,那么应该将附子提前煎煮一两个小时。
将附子放入嘴巴中下口的咀嚼,如果没有麻麻的感觉就说明附子可以和其他中药材一起煎煮了。
另外,在煎煮附子的时候加入冷水不仅不能够促进附子的煎煮,反而会增加这种中药材的毒性,对身体非常的不利。
附子不能够直接服用生的,平时服用的药材一定要选择炮制之后的。
除此之外,千万不能够胡乱在药方中加入附子,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这种药材。
另外,生活中使用的附子含量不能够超量,并且在使用之前应该提前煎煮两三个小时。
生活中使用附子的时候应该根据情况加入适量的甘草或者是生姜,具有一定的解毒效果,不过千万不能够添加白蔹、半夏、恶蜈蚣这类型的药材,避免损害身体健康。
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附子泡水喝的禁忌已经具有一定的了解了,生活中一定要活学活用哦!
1、附子具有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
2、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
3、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4、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
5、附子回阳救这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
6、附子有显着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7、附子煎剂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入药部分】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球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
内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注意事项】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2、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
3、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
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
4、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
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
5、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
6、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块),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
7、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
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内,却以全附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
9、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
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
10、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
11、治吐血:生地黄一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
上以山药三两为末,以地黄膏子和成剂,丸如桐子大。
12、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
材料:制附子10克,炮姜15克,粳米100克。
做法:二药研为细末,每次用5克,与粳米加水煮粥食。
亦可将二药减半,煎水取汁,入粳米煮粥。
本方以附子温里散寒、止痛,炮姜温中散寒、止泻。
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材料:制附片1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
做法:附片煎取汁,入薏苡仁、粳米,加水煮至粥熟。
功效:本方以附片散寒止痛,用薏苡仁除湿舒筋。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
【成份】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关于附片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和附片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二、附片的正确煎煮方法
附片的正确煎煮方法:先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煮制,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
煎煮干附片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干附片、清水、煮药锅、火源、滤网、药杯等。在煎煮干附片之前,需要将干附片洗净。洗净的干附片可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灰尘,同时也可以提高煎煮的效果。
煎煮干附片之前,需要将干附片浸泡,浸泡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浸泡的目的是使干附片充分吸水,提高药效。将浸泡好的干附片放入煮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水量一般为干附片的3-5倍。然后将火源调至大火,将水煮沸。
将水煮沸后,需要将火源调至中火,继续煮制。煮制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煮制的时间越长,药效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火候,避免煮干或煮焦。
1、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175px,直径3~125px。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成而麻,刺舌。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125px,宽0.9~75px.厚0.2~12.5px。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3、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7.5px。
三、大乌头煎的方药
配伍:用大辛大热的乌头,猛峻善治沉寒痼冷,对于腹痛肢冷,脉象沉紧的发作性寒疝,能祛寒助阳,缓急止痛,蜜煎,既能治乌头毒性,且可延长药效,还可甘缓补虚。合为治沉寒疼痛,缓中益脾之剂。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十七)
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此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篇,第十六节;“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博,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泠,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对此条文先从文义进行分析;
说的是症状;特点是,腹满,恶寒,不欲食,寒疝绕脐痛,若发自汗出(病发痛难忍,为痛汗),手足厥冷。
说的是脉象;脉弦而紧,或脉沉弦。弦、紧、沉皆为阴寒脉象,是应病而变生,何病生何脉,医者诊之,知何脉何病生,此细微之对应变化不可不用心辨之。
说的是邪正与脉之症状的关系;弦则卫气不行,卫阳虚也。紧则不欲食,寒入中也,邪正相博。交感之争。
选方药,用量大者乌头五枚,(为什么不说重量,以枚做为重量单位。大者;多少大,大到什么标准没说,可能独身乌头。长要5至7公分左右的才能说大,直径也要三公分左右,每枚重量是,20克,还是30克,还是50没具体说)炮制方法,生用熬去皮,不嚼咀。
煮药方法;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加入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这里提示水的用量,就是煮药的时间)。
服药方法,强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是不同体质用量的说明(也就是说弱者服量要更少)。
内蜂蜜二升,一是解乌头之毒素。二是绶其性,以甘和之。祛邪扶正。防虚虚之变。
将上条文大体分析后,此病的关键之因是寒邪侵入人体阴邪凝结所至。为阴胜阳虚卫气不行。寒是病之因。痛,腹满,不欲食,自汗出,手足厥冷等现象,或脉弦紧,沉弦皆为病之果。是病的外在现象。病脉症治,治之主用辛温、通阳、通经之方药,此为治该一类型阴寒凝固之病的思惟方法。大乌头煎主之。何谓;“主之”在张仲景的书中常见。这指明了治病、选方、用药的方向。凡这类寒病辛温之法不能变,但你可灵活地选择这类温药。其中说法有学问,有来头,内含深遂。此为母方,也为开源之法,运用十分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可拘泥。要明其深义。临证方可心中明了,明病用方,病变方法变,药法对应生,知病,知法,知方,知药。用时不乱,应于万变之中,则百战不殆。
在【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书中。可见乌附药的大量出现在不同方中(不知当时用的乌头是人工种植的还是野生的)。无论是外感寒邪,或是内伤、杂病的治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伤寒论>的112方中,原文里说到使用附子方的地方,约35处,这比例约3、2比1,也就是说不到4张的处方中就有一张方要用附子。如此多的使用附子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说明附子在祛寒温阳、救逆方面和重要性。其中使用的生附子与炮附子与我们今天的炮制方法都有所不同。当时的炮法有可能是用火炭灰来煨发炮的。用量常是一至3枚。去皮、破(切)八片。想一想把附子切成八片应该不可能太小。只有在‘乌梅丸’中提到用六两。煮药的时间大多是‘三升水煮取一升’。这升的概念对今日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认识。在我小时候,可见到,店里打洒竹罐一升是约半斤,量米一升也是半斤。大升、小升、或斗都是木、竹、土罐制品。试想,当时的一升有可能约今日的250克。各地区升的说法会有所不同。为了能对乌头这类药的进一步了解,有必要对其,品种与产地,品质与加工,药性与运用,药后反应做点说明。
乌头就目前发现来说有好几十个品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我们只能说些目前药材常用的常见的几种乌头。野外生长的乌头叫‘草乌头’习惯称之为‘草乌’。而我们医药用的乌头,大多是人工栽种的川乌头与附子。此为同属植物。是人们在治病过程中,将乌头主生根块与侧生根块(附子),分别选取使用,不同的说法。川乌头;异名,乌头。为毛茛科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多年生草,高60~120厘米。本根块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子根(附子)甚肥大,直径达5厘米。在现实中也不及或超过5厘米的。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前多统称为乌头……【.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属野生之乌头。目前用药,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药材选择;干燥的母根,呈瘦长的圆锥形,或带残余茎杆,体长3~7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并具有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上佳。(说明;在现实药材中,因挖的时间不同,见到这标准品不多)。
1,生川乌洗净晒干,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如换水不勤夏天热易腐生味),漂至口尝仅稍微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取出川乌晒晾,闷润切片晒干(每100斤川乌用甘草5斤黑豆子10斤)。
2,在【中药的炮制】书中的炮制方法有所属不同。在这也说一下。将去杂洗净的川乌用清水浸2~3,每天换水2~3次,捞出晾干,取米醋,生姜汁,与川乌同入锅加清水浸过面,文火煮至水8成干再焖至吸水干,取出晾爽,铡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醋2点5斤,生姜2点5斤(有可能多于此数)。
3,在【中药加工与炮制】的制法又有所不同。将原药川乌拣净,装筛箩内,清水冲净,取出,分大小个,入缸内用清水浸漂,一般春5天,夏3天,冬10天(视原药大小增减浸漂时间)至切开内无干心,取出,晾干表皮,放入蒸笼,一层川乌一层生姜(切片),1铺完为止,中火蒸10小时,取大个实心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六七成干,切2毫米纵薄片,晒干。
成品规格;在一些书没什么说明,但在【中药加工与炮制】一书中有说,以这做为参考。加工炮制的成品乌头,外皮灰褐色,切面灰白色,半透明圆形片,口尝微麻舌感。(在药店里常见到的乌头没这样好,粗杆较多,灰黑色的较多,色与炮制方法不同有关)
归经;入脾,命门,二经。又云;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心腹冷痛,治风寒湿痹,阴疽毒肿等症。用量;1、5~6克,另一书云;3~9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采于夏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后称泥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盐附子,选取中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
黑顺片,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渡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
白附片,(此与天南星科的白附片有别,为禹白附,名独角连)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色样变白),晒干。
在《中药的炮制》一书中,所用的炮制方法与上之法,有不同之处。
选择乌头的侧根,呈圆锥形,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芽痕,上身肥满,周围有瘤隆起的分岐,表面为黑灰色,切面油润,有光泽,质硬而脆,破碎面呈角质状。无臭,味淡,个在均无腐烂为佳。
制附子,顺附片,熟附片;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后直切成2厘米厚片,再用清水洗净,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每100斤附子用明矾1斤。
炮附子(炮天雄),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去净皮不要头尾,横切成2厘米厚片,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要爽身不粘手,然后用铁筛乘附子缸内燃炭火烤,炮至附子鼓起胀大,两边起泡为度,取出凉后使用。另一制法是,用姜汁闷润一夜,蒸6~8小时,炮天雄的方法也是一样,每100斤附子用生姜10斤磨汁,姜渣30%水煎汤和匀。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采得,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拌之,数易使干。又法;五物收时,一处造酿。采半月前自造米醋,用时不必太酸,将采收洗净罐内淹七日,日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
书中另一种炮法;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以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又云;凡使乌头,以柳木文武灰火中炮令皮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底尖擘破。于地掘一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所谓;柳木文武灰火,热灰,对生长在城里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因现在人多用电与液化气,在山区,用烧柴煮饭菜的人就比较明白,柴草燃烧后留下的热灰。此法炮乌头,类似民间的煨法,今煨生川草乌之方药,治痹痛。还有见极少数人用,他们都非常保守,方法不轻易视人,与李时珍之说,用法很接近。此药力较强,因其含较足量的野性。)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治内外阴寒。通十二经。
用量;1~3钱。另书用量;10~20克。
存疑;在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没有看其对乌头,附子有种植的说法。云;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显然采挖的时间与目前种植采挖的时间不一样,另一设想就是人工种植的附子采挖时间,要在地面茎干叶皆枯落的冬天采,因为这里对广汉地区有所指),其说的地区早春采得为乌头,与冬月采的附子,就质量是上好的,此天时还是在寒冷的霜雪之中,此时采挖根块大重而饱满,药性十足。地面茎杆叶,早已完全落叶,营养归根(此时天入于地,卦为‘地天泰’,泰也,安也,阳潜入于内,如缨儿在母之怀抱,熟睡于甜美之中,再值春温花开季,正是三阳开泰时)精华藏于根子中。此时根子蕴集阳气,与土之地热精微物质在极微妙的变化之中,饱含之,来春天温待发出。
以上之引证,是为了说明早在汉朝的张仲景,所用的乌头,附子,到底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药材。答案很难认定。当年张仲景手所用的附子。在很多方中都明确点明要生的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到。为什么今天的人,不敢用生附子,为什么,对药用生附子,乌头,要如此严厉的限止,(今人限而不用,此失仲景之法也),以至真有重病之人要用生药,难得寻找。只能坐失救治的机会。此之善恶如何凭说。
这是摆在医者与患者面前,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药材质量的优良与否,是治病成败的关键。此问题不能含糊。就今日,或说八十年代后出来的中医,其教学方法基本是从书本,走向医疗。用与识药基本脱节。这是中医的悲哀。一片附子到手上,看不出优劣,看不出同一种病,此制附子可用,彼制附子无用,用后会加深病情。看不出附子在加工前的漂制过程中是否变质。看不出附子是否漂制过头,药性人为的破坏太多。如果用这没什么药性的附子来治病,或说是药渣来治病。会有用吗?看古人在【本草正义】书中说;附子,‘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直性几于失。’为什么要用盐来泡附子,就是不易腐,如果腌的时间长与腌菜有什么区别。此法是制附子的最不善之法。皆因人为走样,而失真的泡附子之法。今见盐附,盐之过量堆用,对治很多病都不能实用,而如今之人贪的利益,能说是何种盐腌制出的附子吗?不是盐用的过多,就是浸之无味,要不就用腐附子炮制。如今医生不去药市鉴别,何能把握用药,看了之后又能看出几样可用的附子。令人悲叹。再者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加工出来的附子,药性都有所区别。为医之人不可不审之。下举一例说明;
例一.几年前治一肝癌患者,处方中有用制附子80克。第三天患者,跑来找我说;陈医生昨天用了你开的药,服了药后人很难受,全身无力,话也无力说,饭也不爱吃。腹部胀满。听情况后,略思惟,病人服药一年多,都很正常。这张方已延用了好几次,附子用量如前没变动,只是他药略有增减,主方没什么变。今是何因,如此不对,是处方有误,还是药有不对的地方。切其脉,较前诊之脉比之,变大,弦,紧,关下滑动,本来脉已变小,今为何突变如此,此乃病进之脉。说明其腹确实是胀满。嘱其将还没吃的中药拿来看。将药一味味分出。看药没拿错。只是,制附片,被店家变换成盐附片,这附片口尝后,非常的咸。试想80克的附子,就好象放入30~50克的盐。病人吃不出新的毛病才怪。此盐附子与治病思路完全相反。此药店拿错之过。患者不知找来以为是医者开方不对之过。(为医多年备受类似之责已是一次又一次了)。其想将药弃之,日;将盐附子拿出,到其他药店买过制附片80克,入乘下的二包中药里续服用。过了二天病人来诊,说服药后没不良反应。同一方,同一人,同一病,因附子加工的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反应。把好用药质量关,是治病的关键。医生在这方面要有鉴别的能力。有时对中药要一一过目。
如今附子的药材加工与炮制方法,各地不一,优劣不一,不合格,坏腐的,药性低劣的,你留心去看一下就会发现不少。这真的是药材的一种腐败现象啊。不知者不怕,知者心都会发毛。病人要救命用了这样的药,大家摸良心想一下是什么后果。对于一些平常病,用了些低劣的附子,治病效果不好。也就不了知。可关键之病用药就大不一样了。现在不少医者,也不知问题出在那里。患者就更不知了。在多年的治病过程中,发现因附子的低劣,影响了治病的效果,已是常见的事了。起初还以为是处方不对。后来深入思惟,再到药店里去看药,再到药批发地去看药。对于不同地区,用附子的患者,常叫其将买的附子,诊病时带来看过。才有所发现。特别是治疗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一些癌症等病。选用优劣附子,或说不同炮制方法的附子,成败都在一线之间。这是病人最后一线的希望。此时治疗不容有半点差错。特别是有一些炮制的方法,这类病不能多用,或说完全不能用,比如只要用卤盐(胆巴水)淹制过的附子,用该法制出的黑附片,白附片,盐附子等。不能起到好的用处,有时多用几包对病反而有害。治这类病,最好选用《中药的炮制》,《中药加工与炮制》及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书中所说炮制方法。对附子的选用,是受到很多条件所限。为治病,常为找一点大体能用的附子,而费尽心力。
中药材的地道与否,直接影响药的质量与性味。影响附子性味变化的因素很多。做为一位医者不得不去了解,去面对,何谓;地道,就是说这里的气候、土壤、海拔适应药材的生长。如果人为干预太多移种他处(不适应附子生长的地方),影响药材质量,则为不地道。此为人工种植的地道。自然状态、也谓原地野生的药材,是真正的地道。目前我们用的附子大多数都是栽培品。多为一年生产品。如今种植的川乌与附子多种于田地里,常套种在其他经济植物间。夏季采挖后,是为了其他植物的生长。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利用土地增值,不会把附子种在田地里好几年再挖,因为那没有经济效益,越往后根块长的慢。在50年前种附子没有什么用化学农药与化肥。可如今就是基本要用的。从《中草药栽培枝术》可以看到,人种植附子容易得;1,白绢病,受害根会,干腐,烂腐,或湿腐。用药防治‘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农药。2,根结线虫病;土地用滴滴混剂,每谓60~100斤。3,蛴螬和蝼蛄的虫害。敌百虫及其他药。附子生长喜欢阳光充足,温暖湿润气候,地层肥厚,含砂质地,排水良好的地方。海拨1000左右山区种植的附子不易退化。
附子的用量;到底要多少,存在不同的看法。看到一些药典的规定用量最多是6克。也有的书中放开了不少,将附子的用量封顶20克。所以目前大多数的药店,看到处方的附子,超过了20克就不卖了。其为了用药的安全,按照规定,出发点是善意的。可以理解一点点。有的人一讲到附子有毒,量用20克就太多了,要如何如何的注意,如何如何的小心,自己对附子的理解只是在书本,没在实践中去证实,完全不是一个中医的做法。不少病家还没服药听人这样一说,都会心里害怕。拿着处方回过头来,问我附子是不是开太多了,药店的人或医生说附子有毒。在以前我会反复地对病人解释说,为什么要用这样多的附子,是因为病的原因才要用够量的附子。这么多年来,我可以说,每年都要为这事费太多的口舌,太累了。太无助了,大多数医生都因不理解而反对,(只要病人将处方给他们看)。现在若有人看了附子会怕再拿方来,我只能对其说,怕就不要服这处方。试想我又何必呢,为什么不做一个按规定做事的好人呢。要做个坏人呢?为什么老实将自己置于险地之中,然道为了救人,不知自己在走刀刃,在高空中走钢丝。为什么要做受众人之责的事呢。这一切心中都非常明白。找我看病的有些病人,大多都看了不少大医院,有些病医院说已很难看了。看到这样的病人,其生的希望已很少,如不合理的治疗,可数出他们能活多久。而且用了附子还不能保证病一定会好。看那些表面按板规定善良的人,关键之时想不出好法,来治病,来解除病者痛苦,坐失病者治病之良机,确糊漫说话。设被敌困,生机被扼,必要大智大勇,敢兵行险道,争取主动。也许会光明再显,胜利就在手中。若失智勇、主动,表面迂腐善良,则如同‘阿斗’,善恶不分,纵病发展,是奸人与敌人等同。
处方中用附子多少,选用何种炮制方法的附子,来治病。都是依病的不同变化做出的选择。如果病要用大量附子医生不用,失治病之机。是医生之过。如果本病不该用附子,或说本病的附子的用量只能用5克,而用了20克,也是医生之过。两者皆失。治病用附子不是做绣,不是开了好看。更没有人想冒这个大不违。是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一点都不用。附子量之多少是病的选择,不是人的选择。云南巳故老中医吴偑衡前辈,对附子的理解与运用。是很值得医者去学习去研究的。他对<伤寒论>领悟与对附子认识发挥的运用,世间罕见。他是在关键时刻能做中流砥砫的人物。众人无为他有为,力挽狂澜,建奇功的人物。是难遇的良师,他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还没学中医之前,还是小孩的时候。就看见有人用‘阳附’与‘山羊头’一起煮后服用,来治头风之病。所谓的‘阳附’就是炮附子(那时根本不知阳附药店叫附子,有的百姓至今也是习惯称阳附,这称法更合药性),而且要买大片的附子(天雄)。用量是,一次半两、一两、二两、半斤之不等。大多数人服后效果都很好,有的顽固性头痛就这一偏方给治好了。这是不知何时留下的经验,我留心过其的用法,发现她们用并不盲目,而是量从少至多。我问过她们要吃几次,有一个人对我说她连服6次。用附子与肉一起煮来服用,在其他地区也有。特别是冬天。用量都不会少。是凭当地的经验,或说是他们祖上留下经验。为什么不独用附子,而要与肉类一起煮来服用呢。这里面有学问。如果附子不与肉煮,而单独用,吃了大部分人都会出问题。也就是今人所说的中毒。因肉的原因制了附子之毒素,加强了,祛风寒,温阳,补益的功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煮药的时间,百姓不可能对附子的药性都了解。他们只是方法一个传给一个。如果不是与肉煮他们会把握不好时间。与肉骨头一起煮,要煮到肉熟烂,自然要耐心,候上几小时。在知与不知中,按照药性的要求,完成了附子的正确使用过程。也有人对我说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人用生附子与肉一起煮的习惯。在一大锅里放上几斤的牛羊肉,在到地里抱出几斤的生附子洗后与肉一起煮。附子多少完全是经验。从早上用中慢火一至煮到晚上。大约要十小时。民间百姓之方留传千百年,其中自有道理。他们用而不知其中道理。其一次性附子用量,都超过现有规定的20克。都是这量的几倍。如果吃了很会中毒。对人的身体没带来治疗与补益的作用。这法不会流传,早就灭了。做医生首先要善于,去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这对提高整体的中医理论水平是大有帮助的。看这很‘土’,表面上看不出名堂的事。用宏观的思惟去观照。会发现很多深远宽广回味无穷的奥妙。道在其中。
在很多书中都有说用附子方的适应症,但无统一的说法。关键之时舌脉症难凭,但有点要把握,就是阴阳之症的区别。【伤寒论】中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胅,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胅,热在骨髓也。”如果能对这经文举一反三,就可去掉很多假的现象,看到病的实质。治病用药就会自如。身体过于虚弱的人初用附子量不宜多,或不用。
温热伤津毒实症病人不能用附子。
心情不好、情绪变化很快、心情烦燥、肝气郁结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暂时不用。如服附子方,前皆平平,后病人心情,因家事或他是发生逆变,要停用附子。
服附子后口舌及全身发麻,停用附子,立刻吃生姜与蜂蜜(二者量要灵活,多可用半斤)可解或用他法解除之。
病人本虚用附子后反而汗出多,人疲软,停用附子,观看方中附子的炮制是否有不对之处。
对重病人,所用附子,有生条件,医生要亲自看验。
害怕附子的人,不要用附子。如今有人一说到附子,就会说有毒,说的人心害怕,给附子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是很不负责任,很不客观,很没有公正心的说法。
使用附子,或者说较长时间的用附子,要知道反佐方法的运用。
病人服用附子后所出现的一些正常与不正常反应的现象,医生心中要有数。要有多个应对的方法。比如说‘发冒’、腹泻(少数会呕吐)、气积在某处引起的酸痛、腹部嗳气下气,气往身体某处走,或气往足下走,等等,很多现象皆为药后的正常反应。这些现象是,当药力达到一定量后皆会消失,消失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病人对此不理解而心生害怕,医生最好停开处方,或令其不要用药。
炮制不合治疗要求的附子,或说变质的,不能用于方药中,要停止使用。
不要单独使用乌头与附子内服。(对没经验的人来说)。
凡用附子量大多要久煎2小时之上。
白附片的正确煎煮方法和附片的正确煎煮方法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